31 5 月 2016

牢牢抓住你:MTB車胎挑選指南

市售MTB車胎依據專項車種及騎乘路況的變化,可細分為數十種款式,而這作為第一道與地面接觸的橡膠,雖然黑嘛嘛不起眼,卻是決定一趟騎乘的關鍵?究竟是快樂回家還是敗興而歸由它掌控。然而,MTB車胎選擇是科學與藝術的平衡,雖然說廠商很科學的研發車胎,但路況就像是藝術家不斷變化的創作。簡單說,如果路況是100%硬實地表,又或是100%坑巴爛泥,那前者可選擇較細窄的光頭胎,而後者則可挑選胎紋粗獷的巧克力胎。

但實際路況絕不是非硬即軟,更多情況是軟硬兼施的多變路況。為此,針對特定路況來選擇車胎須考慮全面性能。此外,前、後車胎有不同的設計哲學,也因此騎士可針對路況來選搭不同款式的前、後胎。例如說前輪重視抓地力,後輪則聚焦於較低的滾動阻力,因此可依路況及個人偏好來搭配車胎。當然,目前MTB規格發展相當蓬勃,除了依避震系統分為硬尾車全避震,在輪徑上更分為26、27.5、29吋,但無論是哪種規格,閱讀本文的MTB車胎選擇指南都有所幫助。

MTB車胎四重點:胎紋、胎寬、蓄氣量以及複合膠層,依騎乘路況來挑選適當胎紋及胎塊密度

路況:是軟還是硬?

如前所說,路況的排列組合有如藝術般的千變萬化,包括了泥土、砂礫、岩石、樹枝等,聽起來似乎複雜,但其實可以簡單的分為兩類:硬地或是軟路。以硬地而言,胎紋就不用太深,胎塊也不用太粗獷,在這種路況要追求車胎與路面的貼地力;而如果裝上巧克力胎,那粗獷的胎紋也無法抓地,毫無用武之路。
另一方面,在軟路的路況就可讓巧克力胎登場,這些高高、深深的胎塊猶如釘鞋般插入柔軟的地表,造就平穩的騎乘。另外,巧克力胎的胎塊也可以順應崎嶇的路面,因此不易打滑。而如果是騎乘砂石路或是沙地,可挑選胎紋較密集的款式,同樣能達到不易打滑來提升速度。然而,這種胎就無法克服溼濘的泥沙地,這時候就要從挑選適合的複合膠層下手,建議可從輪胎A數番號來挑,以A數番號60-70而言的胎感較硬,這種係數在面對惡路就容易打滑;而A數番號42a-50a的胎感就相對較軟,即便是面對岩石、樹根等路況,依舊可發揮不錯的抓地力。

緊急煞車

如果你騎乘的路況需要急煞,建議選擇輪胎中心線有較深的胎紋,可縮短煞車距離。而如果是騎乘上上下下的林道越野,透過良好的操控就能少拉煞車,這時候可選擇胎紋較淺,或是前輪抓地力較好、後輪低滾動阻力的組合,比較容易騎出速度。然而,如果你認為硬實路況的陡坡可以使用淺胎紋,在某些變態陡坡車胎可能打滑,反而騎不出速度,所以陡爬坡或是險降坡還是胎紋深一點好。另外,如果真想增速,後輪的胎塊密度可離遠一些,而著重抓地力的前輪胎塊則密集一些。

胎壁厚薄​​​​​​​

MTB車胎不是越輕越好,雖然說輕量胎體有助於加速,但由於胎壁較薄因此防刺功能較差,並且輕量胎需要較高的工作胎壓,也因此降低了抓地力。如果你騎乘路線的難度較高,例如岩石遍布或是樹根盤縱,便需要胎體重一些、胎壁較厚實的款式,這類車胎可允許較低的工作胎壓 提升車胎與路面的抓地力與順應性,速度可騎得更快。還有一個好處是,胎壁厚的車胎防爆性較佳。

安裝限制​​​​​​​

框體寬度是一大重點,一般來說量測方式分為內徑及外徑,內徑才是重點指標。使用較寬的車胎是趨勢,例如說2.35吋的車胎雖然可硬裝在內徑17或19mm車框,但安裝後的模樣變得上大下小,很像重心不穩的香菇頭(抱歉這裡同時用了兩種不同的長度單位,但單車業界的規格就是這麼複雜!)。在這種車胎塔基不穩固的情況,面對激烈操控過彎時車輪可能翻脫,也增加爆胎的風險。為此,選擇內徑寬21.5mm框體是更理想的選擇,FSA全系列輪組採用21.5mm胖胖框,搭配上2.35吋車胎讓你如虎添翼。
另外,也要考慮車架與輪組之間的安全距離,裝得上去不代表妥當,必須考慮在林道越野時車輪可能卡滿爛泥,此時便增加騎乘阻力,或甚至導致車輪卡死。另外,除了考量胎寬外,亦要注意胎體高度,畢竟即便是兩條相同胎寬,但由於不同品牌、款式也會有不一樣的胎體高度。或即便說兩條同樣規格,但不同品牌也會造成規格上的差異,導致無法順利安裝泥除,或是車胎卡到避震前叉的肩蓋。

最保險的方式是實際測量,在升級車胎前先去測量車友的車胎,確認無誤再升級,安裝後出門試車,以免在大比賽前發生機械故障。本篇MTB車胎挑選指南在此告一段落,對於公路車、計時車的愛好者,FSA姐妹品牌專攻空力套件的FSA亦專文介紹車胎挑選擇南。好吧!不多說了,現在出門享受騎乘的樂趣。